6月26日,一畝田集團“小田”對話機器人暨農業AI生態伙伴計劃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一畝田CTO胡嵩發表了“用AI助力鄉村振興”的主題演講,并正式對外發布國內首款基于大模型技術的農業AI對話機器人——“小田”。
據 介紹,“小田”融合了一畝田平臺覆蓋的全國2800多個縣的農產品流通大數據及多個農業細分領域的專業知識,有新品種新技術、農業技術、供需行情、產銷智能匹配等多個模塊,針對不同用戶群體,從生產、流通、采購等全鏈條多個場景幫助農民解決種什么、怎么種、如何賣、高效買的問題。
胡嵩在現場用3個案例提出了用戶的痛點,“各種垂直信息分散在不同地方,搜索門檻高且缺少專業度,而App分類導航也略顯復雜,對農民來說不夠友好”。
據了解,“小田”對農業從業者來說具有低門檻、專業化、實時性的特點。面對多個農業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如“土豆出現爛根怎么辦”“河南夏邑縣的西瓜行情怎么樣?”“適合華南地區春秋播種的鮮食玉米新品種”“幫我找一個廣東荔枝的供應商”等,“小田”均給出了詳實、專業的回答。
對此,在農產品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方面,“小田”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眾多農業科研高校、院所合作,融合超350種新品種新技術,并能夠結合用戶產地情況,進行新品種的推薦。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研究員李莉提到,自己作為多年農技推廣專家,深入了解傳統農技推廣時師資力量短缺、培訓范圍不夠、知識覆蓋面窄等難題,認為這樣的機器人將在農技推廣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AI大模型+農業
對農業從業者來說,種什么品種能賺錢、出現病蟲害怎么辦、產品行情怎么樣、什么渠道能賣高價等,始終是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需要面臨的問題,傳統解決方案難以系統解決這些難題。
然而,作為目前領先的數字技術創新方向,AI正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浪潮,這波浪潮也反映在當前農業的發展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劉娟指出,近幾年,人工智能在國內進入飛速發展、持續升溫的階段,深度學習、增強學習、機器學習以及面向文本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深度支撐,也讓一些自主和智能在生命科學、醫學、農業、教育等各個領域都得到深入應用。
她進一步表示,以AI為代表的科技潮流將深刻影響智慧農業的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增加更強驅動力。以“小田”對話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應用將在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方面大有作為。
胡嵩提到,“針對農業領域大量的行業術語,比如說糯米糍、陽光玫瑰、甜王等,如果直接用大語言模型來承接需求,大部分很難識別出來這是一個農業的需求,因此我們在最初就針對農業專業術語對大模型做了精調,形成了業內目前比較領先的精調的農業大模型?!?/span>
據了解,“小田”的服務場景覆蓋了農業從業者從產前、產中到產后的各個環節。以河南西瓜種植為例,可以通過“小田”在產前了解不同西瓜品種的歷史價格趨勢,并選擇采購熱度更大的品種種植。產中可以利用“小田”咨詢可能遇到的蟲害、枯萎、漚根等病癥,并找到解決方案。產后可以參考全國各大市場的西瓜行情大數據,選擇合適的市場,并精準尋找合適的銷售渠道。
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曹克強則指出,相對值亦是現代農業智慧化發展亟須關注的重點,“某一個地方種某個品種,我們不如就把這一個區域其他品種的種植面積情況給它統計出來,那么這個品種相對量的多或者少,就成為農民朋友種植的重要參考?!?/span>
劉娟也表示,“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是面向應用,數據不一定大,一定小而寬,而且所謂的數據一定要具有強大的分析能力和應用價值,沉淀下來的數據具有深度的應用價值,也能提供應用場景的下一個豐富的情感感知,只有這樣的數據才是解決問題的數據,才能稱為有價值的數據?!?/span>
深度產業融合
“小田”的推出是人工智能與農業的深度結合案例。業內專家認為,這也是以科技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高素質新農人培養及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劉娟指出,在農業農村領域,技術升級具有明確的路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數據、技術”,即基于高性能環境和基礎環境,實現所有應用不斷地服務產品的產生、平臺的產生以及服務的迭代升級,最終達到多贏和雙贏的技術路線。
“在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中,‘兩張皮’的問題是越來越明顯。尤其在鄉鎮這一級的農業推廣機構,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推廣仍然存在障礙,AI對話機器人能夠助力解決農業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崩罾蛘f。
據悉,一畝田通過線上一畝田App及線下豆牛代賣智慧服務網絡,累計服務農業從業者超5000萬,覆蓋全國2800多個縣的1.5萬種農產品品類,年帶動農產品交易額超3000億元。同時,基于產地及批發市場的行情大數據體系,還為千萬農業從業者及百余個縣域農業主產區提供產業發展服務。
胡嵩認為,通用大模型技術的關鍵在于產業化應用,不然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與產業發展相結合,AI才有了靈魂,才能對社會發展產生根本的推動。
他進一步表示,未來“小田”將持續探索更多模態的互動方式,如圖片提問、語音問答、視頻問答等,讓用戶可以更多樣化的形式實現知識獲取,從生產、服務、流通、采購、科研等全產業鏈角度構建中國農業AI新生態。
賦能農業,讓每一畝田更有價值
自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發布以來,認知大模型技術持續進化,人工智能掀起了全新的熱潮,國內大模型產品持續推出。
在當下,全力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已成為鄉村產業發展、高素質新農人培養的“必選項”?!稊底洲r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中指出,到2025年,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融合,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進展。因此,農業運用成為了國內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重要商業化場景。
信息鴻溝依然是農民致富路上最大的障礙,田間地頭的問題同時涉及土壤、農作物、包裝銷售等不同領域,無法由單獨的一個專家解答,因此將鄉村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平臺全品類農產品的行業知識圖譜及產銷大數據體系與AI大模型技術的科技趨勢結合,就是用AI賦能農業,讓每一畝田更有價值